刘亚娟:痴迷艺术体操 逐梦冠军之路

近日,2022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完美收官,省体育局体举柔中心组建的河北艺术体操队收获满满,共获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四枚铜牌,创造了新的历史成绩。成绩的背后凝结着体举柔中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勇夺金牌”的信念,也缘于一个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她,就是河北艺术体操队主教练刘亚娟。
 

组队:爱上艺术体操 一波三折终圆梦

 

刘亚娟1966年出生于保定,6岁在保定市体校开始体操训练,1977年进入省队。1983年,她参加了第五届全运会,并获得了全能第五名的好成绩。全运会后,她选择了退役,并留在省体操队担任教练。1988年,王秀荣教练从北京体育大学回到河北,开始组建河北艺术体操队。刘亚娟从此爱上了艺术体操,并跟着王教练学习。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河北艺术体操队解散,而刘亚娟心里却始终没放下艺术体操。2001年,刘亚娟负责招收体操业余训练队员,开始了艺术体操业训工作。
然而万事开头难,场地和队员成了摆在刘亚娟面前的首要难题。为了业训工作正常开展,刘亚娟在武术馆争取到了一块场地,随后开始在石家庄的小学里面挑选队员。一年后,刘亚娟成功组建了河北艺术体操队。为了管理好队伍,她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和孩子们在一起。大负荷运转让她患上了心肌炎、心脏早搏等疾病,经常感觉胸闷气喘,但是她没有停下脚步。白天她带着队员在自己的小场地做基本功训练,晚上趁体操队不练的时候,就去条件好一点的体操馆训练,有时候要练到半夜。为备战全运会,她带着队员几乎跑遍全省。
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成绩的突飞猛进,她带领的河北艺术体操队不仅在全国比赛中屡次获得好成绩,队中的尖子队员也陆续进入国家队。
 

备战:瞄准金牌目标 改进训练方法

 

2021年陕西全运会之后,刘亚娟又带领队伍进入到新的备战周期,“我们从运动员的配备上进行了调整,调整以后的布局目前看来还是不错的。”除了队伍调整以外,刘亚娟还围绕中心制定的打翻身仗的目标,积极改进训练方法,狠抓大体能训练,“艺术体操这个项目属于小竞技体能,过去主要注重柔韧性的练习,很少从事大体能训练,从前年开始我们通过改进体能训练方式,受益很大,特别是防伤防病这一块,运动员受伤率降低了,竞技水平也随之提高。”
体能的大幅提升给队员们提供了坚实的身体条件基础,但艺术体操有其自身的特点,光有体能还是远远不够的,深入研究竞赛规则,确定训练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训练就是抓重点突破,就是要根据新规则的特点来进行,这样就能少走弯路。全运会完了以后,我就开始研究新规则,下一个周期新规则的方向是什么?潮流是什么?趋势是什么?在这方面我还是走在了前列。”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刘亚娟认为艺术分值将是未来的一个评分方向,事实证明她的推测是正确的,“原来艺术分是包含在完成分项目里的,但是新规则专门把艺术分列成一个组别,有十分的分值。”根据新的规则要求,刘亚娟开始根据队员的风格和特点进行成套编排,“我的思路就是要将艺术性体现出来,成套的编排要有亮点,通过音乐、舞蹈、器械、难度和编排的效果,体现出一个艺术性的加分因素。在这一次的全国比赛当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取胜,也是在艺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除了体能和规则,刘亚娟介绍说,新周期的训练更加细腻,更加科学,“在引导运动员的思路方面,教练员不光是教她们技术,还要引导她们的思维,让她们自己动脑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来做自己的主人。”
 

夺冠:因材施教 勇夺冠军

 

8月24日,在2022年度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上,刘亚娟带领的栗慧琳、董之意、齐若涵获得成年个人团体冠军,实现了成绩突破。说起这三名队员的成长经历,刘亚娟也是感慨万千,“三个人各有特色,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也是根据她们的特点因材施教。”
刘亚娟说跟栗慧琳的结缘非常意外,“我有一个特别好的优秀运动员刘佳慧,刘佳慧的妈妈跟栗慧琳的爸爸在同一个单位上班,看到孩子条件不错,佳慧的妈妈推荐她来找我训练。”当时,刘亚娟还在霸州带队训练,两人见面就倍感亲切,就这样栗慧琳留在霸州,开始跟着刘亚娟训练,“孩子条件特别好,特别有灵气,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配合起来也比较默契。”然而训练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栗慧琳就经历了伤病的困扰,“2019年备战全运会的过程当中,琳琳的脚就骨折了,伤好后技能大不如从前,看着她不服输的劲,我就鼓励她说琳琳你还行,把她的这种激情又调动了起来。在这次比赛中,栗慧琳还获得了全能第三的好成绩。”刘亚娟介绍说,她和栗慧琳就像母女一样,“当她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我也会跟她发火,我说我允许你闹情绪,但是不能常态化,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容易出现伤病,不是说我非得要逼着你去做不开心的事情,这是你的事业,是你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去对待。”经历过两次大的伤病,栗慧琳又站在了领奖台上,这让刘亚娟欣慰不已。据刘教练介绍,目前栗慧琳已经启程前往法国,她将代表国家队参加世锦赛,开启新的运动生涯。
董之意的经历跟栗慧琳有相似之处,“她进队比较晚,训练基础比较差,在训练的时候小臂骨折,打石膏打了半年,但是这孩子就是从大体能到专项体能到基本技术一直没放弃,意志力非常坚强,一直在问我,刘教练我还能练吗?我说你没有问题,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没有问题的。”石膏拆除以后,董之意开始了艰难的恢复训练,“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都已经变形了,我们就一点点地给她牵拉放松,每天进步一点点,从牵拉开始,孩子一声都没吭过,练体能,又练了两个月,然后参加的全运会,虽然她的名次不是很好,但确实是努力了。”进入新的备战周期,董之意跟随刘教练在北京进行了8个月的训练,在今年的比赛中获得了全能第五的好成绩,“我用了4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脱胎换骨,不光是技术提升,思维方式也变了,目标非常的明确,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信仰,我觉得这个信仰就是她对艺术体操的挚爱。”
刘教练表示,栗慧琳和董之意在经历了低迷之后体现出来的这种向上的力量,跟她平时的教育和训练是分不开的,“我对她们的教育就是永远别服输,永远不要放弃,这样你才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带的运动员差不多都是这样。”
跟栗慧琳和董之意不同,齐若涵的年龄相对较小,性格也全然不同,“他是2007年的,今年15岁,性格很单纯很开朗,在选苗子的时候,我一眼就看中了她。”虽然没有进过专业队,但从一开始她就跟着刘教练在国家队训练,打的基础非常牢靠。由于她今年首次参加个人成年组的比赛,压力很大,第一场的成绩不是很好,“我看完她第一场比赛后,就跟她说,今天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你不自信。你觉得有国家队的姐姐们以及外省的大队员,你怕她们了,这可不行,你就是在国家队成长起来的运动员,你怕她们干什么呢,你把你自己动作先做好,把你自己的精神集中起来,肯定没有问题的。全能决赛的时候,她就实现了反超,所以说她还是具备这个能力和水平的,她目前需要的就是一种历练。”
金牌来之不易,艺术体操的这枚金牌不仅是体举柔中心今年参加全国比赛夺得的第一枚金牌,更是体举柔中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口号的生动诠释。刘亚娟表示,她将继续带领河北艺术体操队踏上新的征程,用实际行动,用更多的金牌擦亮“金体举柔”的本色和底色。

来源:体育生活报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地址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