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前几天,在满屏的热搜里,一条消息悄无声息地挤进去,很快又掉了出来:
在一些城市,从明年秋季学期开始,美术(或者艺术)课纳入中考,分数占比还不低。
注意,这里说的 ” 艺术考试 ” 不是大家印象里画风接近车模的 ” 艺考生 ” 的那个 ” 艺术考试 “,是每个参加中考的学生都要考的一门关于艺术的测验。
这个消息出来,关注的人好像不多,评论区里寥寥几条,都是叫好的。
乍一看,这确实也是好事:考试是导向嘛,考得越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越重视。
这个导向本身也很正确:学习,不光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生活。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会语数外的工具人,更要培养审美健康、志趣优雅、品格高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里,美育自然必不可少。
从这个角度说,让孩子从小多学点艺术,肯定不是坏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学固然不是坏事,怎么学都不是坏事,但问题是,艺术这种东西,该怎么考呢?
比方说考美术吧,如果只是发张卷子,让学生填填空、连连线,写写张大千的生平、齐白石的代表作,把《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连在正确的作者上,这样的美育,能达到什么效果?
到头来,学生还不是死记硬背,记了一肚子人名、地名、作品名,背了一脑子作者的风格、作家的流派、作品的意义?这跟考语数外有啥区别?这能鉴别出孩子的艺术天分和水平吗?
但是,如果不这么考,而是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幅画作,这试就更没法考了——想想看,毕加索如果来参加中考的美术考试,能考几分?
艺术,有大众的,有小众的,或者说它本身是分众的。就从绘画技法上说吧,油画和水彩画,各有特点,各有拥趸,考试时如果一个学生画了一幅油画,另一个学生画了一幅水彩,阅卷老师怎么判定优劣?若要根据各自领域的标准来阅卷,对阅卷老师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他不光要精通各种绘画技法,还不能掺杂任何的个人偏好,试问一个城市里能找到多少这样的教师。
那如果考试规定只能使用单一技法呢?比如大家都考油画或都考素描?这好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对擅长水彩画的学生又不公平。画画毕竟不是写字算数,不可能有全国划一的标准,要求大家都必须用同样的技法来作画。
从风格和流派上说也是一样。写实派似乎比抽象派更大众一些,但我们不能说小众的就没有价值,就不是艺术,更不能因此给画抽象画的学生打低分。市场可以这样,比如当年印象派的大师们就没市场,写实派嫌它抽象,抽象派嫌它不够抽象,大家都不买单,搞得几位后来享誉全球的大师当年很潦倒。可是考试不能这样,考试不能因为哪个或哪些人的 ” 好恶 ” 就让考生潦倒。
这么一看,美术还真不好考:太死板,这考试就没意义,太灵活,又缺乏统一的标准。
更麻烦的是,无论美术也好,音乐也好,都具备相当的主观性,而主观性越大,” 可操作性 ” 也就越大,或者说至少 ” 被操作 ” 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你看奥运会上,艺术体操运动员得分高了低了的,还有好多观众不乐意,经常说谁谁谁又 ” 暗箱操作 ” 了,这牵扯到千千万万家庭前途命运的中考,大家岂能不在意?
还是那句话,直到今天,我也看不出《向日葵》和《格尔尼卡》好在哪里,那么,梵高和毕加索来考试,我打几分?打低了,他俩的家长会找我:我儿画成这样还打低分,是不是别人走后门了?打高了,别人的家长又会找我:这俩画成这样还打高分,是不是他俩走后门了?
自然,如果中考要考绘画,阅卷老师的水平肯定比我高多了。但谁能保证家长的水平都高呢?谁能保证所有家长都相信阅卷老师一定没有暗箱操作呢?谁又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暗箱操作呢?
当然,设置美术考试,或者说艺术考试,初衷是好的。但在 ” 考试 ” 这条普通人的唯一上升渠道中,设置任何一门考试,都该慎之又慎。
希望这项考试,不要带来新的不公平。
快来星标 / 置顶「识局」
⭐ 不在信息狂流中错失好内容 ⭐
更多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经济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吧!
zhijujk | 识局
我们是识局团队!
欢迎加入识局君的朋友圈—— ” 识友会 “。请先添加识局小秘书个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实完毕后,小秘书会将符合条件的朋友请进识友会微信群。
读者投稿: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fanww@ishiju.com
招商与园区运营合作:hem@ishiju.com
人才应聘: hr@ishiju.com
业务联系电话
( 021 ) 5036 2007 (武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