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永开不败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中哲理性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中哲理性语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什么是创造?汉语词典释义:创造,(动)前所未有的制造,侧重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比如两幅图(刀削面机器人,洗衣液空瓶制作的花盆,苹果纵切、横切)。关于“创造”大教育家陶行知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创造宣言》来专门论述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陶老师是怎么谈“创造”的。
二、知人论世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并编有《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沫若曾赞道:“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三、温故知新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议论文类型: 立论文 驳论文
驳论方法: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四、检查预习
中伤 zhòng 遁辞 dùn
鲁钝 dùn 玄奘 zàng
懦夫 nuò 经谷峪 yù
烟囱 cōng 剃头 tì
豢养 huàn 灌溉 guàn gài
五、合作探究
(一)2分钟自由阅读1-4段,自主思考:
1、作者认为“创造”的实质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
(二)跳读5-11段,5分钟时间,小组合作探究:
1、联系本单元前3篇课文,思考课文5-11段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2、作者在5-11段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用哪些论证方法进行批驳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1: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知识回顾:【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明确2:
(三)跳读12-16段,5分钟时间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12-15段的内容。
2、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3、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1: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明确2:运用比喻论证,把东山樵夫比作不懂创造的人,通过写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说明了创造的重要性。
明确3: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说明人人皆能创造,鼓励人们学会创造。
六、细品慢读
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修辞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1:比喻。“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理解: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2:排比。罗列出三种克服困难、绝境重生的事例,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七、拓展迁移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身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创造能力?(2分钟,把想法写在行思录上,30字)
明确:开放式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八、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写一篇以《创造性与我们的生活之关系》的议论文,要求500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议论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议论文的学习能力,所以这次教学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与补充。以“创造”词语的释义开篇,以图片为参照,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创造性,通过学习作者陶行知对“创造”实质的解释,加深对“创造”的理解。随后让学生由驳论文的理论入手,分析作者反驳的五种错误论点,理解论据和论证,明确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可取之处:板书设计简约实际,一目了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过的旧知识及时回顾,并及时指导新学的内容;课程安排丰富多彩,听、说、读、写得到了足够的锻炼;课件设计美观大方,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足之处:语言不能正确传达思想,表达失误,讲述的内容也有失误;粉笔字书写不够美观,需要练习;课程安排太紧,学生没有喘息的时间;
作为新教师教学、学习的路任重道远,我会继续努力,学会发挥“创造力”为教学生涯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