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0月21日体育专电 (记者黄勇、胡苏、何军)它被称为“最美丽的奥运项目”,而在背后,中国艺术体操却面临整体竞技水平有差距、基层普及面不宽、队员选材难、教练缺乏、社会关注度不高等隐忧,这一美丽项目的“救美”之道在于普及。
阳春白雪后的隐忧
“2001年九运会后队伍解散了,2004年重新组建,”贵州队领队赵映雪告诉记者。与贵州队一样,一些省市的艺术体操队都经历过建立、解散、重建的过程。
即使是经济强省山东,其艺术体操队也是如此。教练张艳说,八运后山东艺术体操队解散了,到2005年重建。期间由于没有省队及相关的比赛,各市艺术体操项目的基层培养工作也停止了。“重建时我们找不到选手,只有到各个学校一个个去挑。”
“很不好发展,”山西队教练吴贺荣觉得艺术体操难,“专业性太强,下面没有队,不好选材”。
记者了解到,有些省省运会不再举办,艺术体操的全省性比赛也没有,基层体育部门自然就不会设立艺术体操的基层队伍。
教练缺乏。“整天面对四面墙,熬不住啊!”吴贺荣说,教练工作太苦,老队员不愿意转任教练,小队员培养不出来,成绩上不去,更没人来练,陷入恶性循环。
从事艺术体操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贵州队领队赵映雪对此颇有同感,“九运会后,队员上学的上学,找工作的找工作,都到外地去了。我们是强制性才留下几个教练。”
“在体育项目中,我们可谓是‘阳春白雪’了,可真挑中人才时,队员及家长相当一部分还是不愿意。艺术体操练习时是枯燥乏味的,现在有些基层为了出成绩,拔苗助长,将运动员练出伤病来,”吴贺荣不无担心地说。
“救美”之道在普及
“我觉得艺术体操推广普及壮大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啊,但就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少人关注、发展不好,也许是宣传得不够,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吧?”赵映雪说。
赵映雪细数了练习艺体的几个好处,成为二级运动员考试可以加分,省队退役下来可以推荐上大学。练艺体的小姑娘身材都好,气质出众。退役后出路也不愁,高考可以加分或特招上大学,毕业后多数留高校教书,或自己开健美操、舞蹈培训班。
“关键是基层要普及。有了基础,专业队才好选材,”赵映雪说,“多数队员刚进贵州队时,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柔韧度训练都没做过。试训一年后,发现没有潜力只能退出,双方都耽误了!”
中国虽然在北京奥运会夺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项目的银牌,取得历史性突破。但由于整体水平不高,在国际上拿不到好名次,还是得不到重视,连家长也不愿送孩子来学。对奥运会冲金难度高的项目,一些地方在投入上会有所考虑。记者了解到,参加十一运会的15支艺术体操队伍中,有不少队没有专用的训练场馆,需要与别的项目共用。有些地方竞技体操开展得不错,但艺术体操却不尽如人意。成绩成了一些队伍求生存的手段。
身为中国第一批艺术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曹蓓娟在两年就曾呼吁:“应该大力推广大众性的艺术体操。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只要一块平坦的场地,室内外都可以练习,对女性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不快乐地练习,而非要练到痛苦?”
艺术体操要推广,首先碰到的就是教练问题。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基层艺体教练实在太少,难得有科班出身的教练来启蒙。执法十一运会的保加利亚裁判玛丽亚·米哈依洛娃说,保加利亚艺体较为普及,很多运动员退役后成为业余或专业教练。孩子们在当地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高水平的启蒙教练,获得高水平的指导。另外,在她的国家,艺术体操还拥有类似于联赛的比赛体系,能够获得市场赞助,整个运动的发展基础比较扎实。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抱着找出路思想送小孩练体育的家长少了。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文体修养和艺术气质,把孩子送来学艺术体操。浙江队13岁的小队员吴浩聪练习艺体快5年了,“我喜欢这项运动,很好看。”相信今后生活水平提高了,艺术体操这个项目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国艺术体操整体竞技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