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題《王文敏公手札》
眼前這一疊王懿榮手札,冊葉裱裝,封面前題“王文敏公手札”,其下小字注記:“附牟一樵手札一通。庚辰四月得。”
《王文敏公手札》封面
“文敏”乃王懿榮謚號,獲得此謚的代價是吞金、服毒加投井,爲了那個根本不值得一死的腐朽政權和昏庸君主捨掉了年富力強正是做學問好年華的命(看他寫下的“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那兩句絕命詞,即可知王氏所殉者乃大清主子,而不是顧炎武所講的“天下”蒼生)。“王懿榮”這個名字,從事中國古代文史研究的人多半都會知道,就是那個發現甲骨文的清末國子監祭酒,山東福山人(福山現在應該歸煙臺管)。
王懿榮絕筆
“一樵”是清後期山東棲霞人牟所的雅號。當然實際上並不是砍柴的樵夫,也不是美劇裏常聽見的“劈柴”——也就是廢物的意思。他中過舉,做過不大不小的官兒,但在後世留下的名聲,主要是書法技藝。網上一查,知道他名列大清朝天下書法“四小家”之一。“小家”也是“家”,不容易了。
整本冊葉計12開,但有的頁面呈空闕狀態,沒有粘貼書札。以書札件數計,冊中今存王懿榮札11通,但內有三頁明顯脫落粘在上面的信札,故原來應有王氏手札14通;再加上末尾附存牟所札一通,共有書札15通。此冊葉末尾書“書札十五葉”,或即就此數目而言。不過冊葉所粘貼信札有的不止佔據一個頁面,若以頁面計,則又不止“十五葉”之數。實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實在說不清了。
這些王懿榮的書札,收件人都是山東同鄉黃縣人王守訓。守訓字仲彝,號松溪,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後授國史館協修及武英殿協修、纂修等職,參與編修國史《藝文志》,固精熟於清朝著述者。甲午戰爭爆發後,王懿榮奉旨歸鄉,辦理登州團練,操練鄉勇,以備不虞。王守訓時任翰林院檢討,王懿榮特地奏請朝廷,調用守訓襄助其事。由此亦可見二人之間的近密關係。
至於冊內附存的牟所信札,是寫給他的堂弟牟房的。牟房字農星,乃清後期山東著名學者牟庭之子。此外,在這本冊葉的第一面上,還粘貼有一張“即墨之法化”刀幣銘文的拓本,上鈐“丁氏吉金”朱文長方印,疑屬山東黃縣著名古物收藏家丁樹禎藏品。
這些王懿榮的信函,講述的都是日常瑣事,就像所有重要、甚至偉大的歷史人物也都會有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一樣,正常往還的書信,都免不了談些不鹹不淡、甚至不尷不尬的凡人瑣事。
《王文敏公手札》內文
盛世搞收藏,這是古今中外一以貫之的通則。現在我們生活在快樂得不要不要了的昇平盛世,因而喜好收藏名人信札的人很多,正式印刷出版的名人信札亦夥。然而在學術文化方面,像羅振玉當年所印《昭代經師手簡》那麼高含金量的書翰,再也沒有出現。
這冊王懿榮翰墨,當然也不是《昭代經師手簡》那樣的書生論學信函,不過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述及讀書問學之事,並且對經史典籍有所議論。王懿榮在清末既然身任國子監祭酒之職,自然諳熟經史典籍。這也是這些王懿榮信札最引起我重視的地方。
當然,其餘那些不鹹不淡、不尷不尬的凡人瑣事也是活人歷史的重要構成部分,新派歷史學家兩眼緊盯着的就是這些閒事兒,因而是具有別樣史料價值的。
光緒十五年六月,王懿榮在翰林院編修任上,曾奏上一道《〈四庫全書〉懇恩特飭續修疏》,倡議續修《四庫全書》。這是《四庫全書》纂修成書之後,第一次有人提出續修的主張,在續修《四庫全書》的歷史上,據有轉折性意義。後來日本“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正式啓動《續修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不過承此餘緒而已。
王氏在這篇奏疏中寫道:
我皇上御極之十有五年,時經百載。開通日廣,文物日新,厥有巾舶,泛來前代流傳海外之書。又有乾隆以後,通材碩學,網羅散失,采集逸佚,復古再成之書;說經補史,重注重疏,精校精刊之書。以及天文算學,輿地方志,政書奏議,私家撰著,卓然經世之書,層見疊出。或先得者殘而重收者足,或沿稱者僞而改題者真。考據一門,後來居上;藝數之流,晚出愈精。若此之類,上溯舊例,應行著錄者,其爲粹美,庶幾前編。皆所以導揚盛治,恢崇至道,千載一時,於今爲烈。臣愚以爲皇上親裁大政,庶事求舊,以聖紹聖,美善畢臻。所宜重開新館,續纂前書,萬幾清暇,藉資乙覽。(呂偉達主編《王懿榮集》卷一)
除了後出之書,當然要予以收納這種自然之理外,這裏談到的核心認識有三點:一是海外“回流”本土佚籍,即所謂“古逸”之書;二是清朝學者研治古代典籍的新創獲,即輯佚以“復古再成之書”,更重要的是那些“說經補史,重注重疏,精校精刊之書”;三是乾隆以後新出的本朝實用之書,主要就是那些“天文算學,輿地方志,政書奏議,私家撰著,卓然經世之書”。這樣的認識很全面,也很準確,體現了王氏對典籍、學術以及整個社會文化的通透瞭解。這也是王懿榮整體文化素養的體現。
在乾嘉以降學者研治古代典籍新創獲這一方面,王懿榮認知的深度,還可以從他寫的另一篇奏疏中看得更爲清楚。
就在奏上那道《〈四庫全書〉懇恩特飭續修疏》整整一年之後的光緒十六年六月,王懿榮又向朝廷奏上了一篇《臚陳本朝儒臣所撰〈十三經疏義〉請列學宮疏》,述云:
臣附見自乾隆以來,至於今日,海內經學各有當家,剖析條流,發起隱漏,《十三經》說粲然將備,折衷求是,遠邁漢唐。時則有若湖北安陸儒臣李道平所撰《周易集解纂疏》、江蘇陽湖儒臣孫星衍所撰《尚書今古文注疏》、長洲儒臣陳奐所撰《毛詩傳疏》、安徽績溪儒臣胡培翬所撰《儀禮正義》、江蘇句容儒臣陳立所撰《春秋公羊傳正義》、浙江嘉善儒臣鍾文蒸所撰《穀梁經傳補注》、江蘇寶應儒臣劉寶楠所撰《論語正義》、甘泉儒臣焦循所撰《孟子正義》、儀徵儒臣阮福所撰《孝經義疏補》、山東棲霞儒臣郝懿行所撰《爾雅義疏》。其他經說以博通見表不屬疏義者,不在此列。
……惟大小戴雜四大之文,因革殊制;左邱明綜五方之史,聞見異詞。以較他經,本爲繁重。寶應儒臣劉文淇撰《左氏傳正義》,業專一家,事歷三世,行將寫定;至《周禮》、《禮記》二書疏義,風聞江浙兩省承學之士方事潛研,尚屬草稿,一俟異日,三書嗣出,並令各該省學臣隨時疏報,由國子監官公同審詳,與前各書義出(述?)一律查照現案,請旨施行。
……至如戴德纂記,爰及漢昭,比於羣經,自爲羼雜,然劉向目錄業入經篇,宋代儒家已稱顯立。則有山東曲阜儒臣孔廣森所撰《大戴禮記補注》,援據精深,訂盧辨之佚文,續康成之緒說,所當翼附尾隨,如驂之靳。又如漢許慎《說文》一書,存六書之規躅,爲羣經之階梯。有江蘇金壇儒臣段玉裁所撰《說文解字段氏注》、山東安邱儒臣王筠所撰《說文句讀》、《釋例》,最爲該洽。譬之杜林《訓纂》之作,入《藝略》以兼存;元度《字樣》之書,儷《石經》而並立。相應請旨,一併飭各該省由書局刊送國子監,附此次各經注後,依類印行。(呂偉達主編《王懿榮集》卷一)
這些話,針對的不僅是《四庫全書》纂修以後清朝學者研治經學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而是面對有清一朝“重注重疏”經學文獻的總成績,從中甄選出最高水平且足以“遠邁漢唐”的經說經解,性質不符或水平達不到這一標準,則虛席以待,暫付闕如,絕不矬子裏拔大個兒,勉強湊數。
王懿榮敢講出這些話,做出這樣的評定,憑的是什麼?是實實在在的學識,是對古代典籍充分的瞭解。
在呂偉達主編的《王懿榮集》(齊魯書社,1999年)裏,已經輯錄有一批王懿榮的書札,其中寫給鄉試房師繆荃孫(字炎之)的數量最多,共有90通。衆所周知,繆荃孫是清末第一流文獻學家,諳熟版本、目錄,而王懿榮寫給他的這些信函,也常常談及古書的版本、目錄問題,也包括他自己買書、藏書的事情——這是行家之間的對話,也是愛書人的相互交流。
王懿榮知書懂書,還藏書愛書,所以纔會在這冊寫給王守訓的信函中講了一些關於古書的事情。
俗語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王懿榮再喜好這個,王守訓要是沒興趣,他當然也不會多講。民國《山東通志》記載王守訓寫有很多經學著述,在文獻目錄方面,也有《漢碑異文録》(王懿榮也著有《漢石存目》和《福山金石志殘稿》,見《王懿榮集》卷四)和《晚出書目》四卷,清楚顯示出他在這方面的志趣和素養。
《王懿榮集》卷二有一組題作《松溪三兄屬題載書、曬書、祭書、勘書四圖》的詩,其句如下:
涉園一水盈盈隔〔自注:松溪里居所造一園,牆外有小溪一道,號曰涉園〕,但見舟人日款關。我有珍珠千萬斛,飛輪〔自注:輪船由天津抵福山,不一晝夜便到〕片刻抵家山。[載書第一]
岳雪〔自注:日本印書最上紙名〕曾留日本真〔自注:楊惺吾廣文隨使日本,所見彼國收藏宋、元槧書精印本,每用西法照印一葉,名曰《留真譜》〕,建安文史比精神〔自注:宋慶元間,建安黃氏敬堂所刻《文選》及《史》《漢》三史,刻印極精,近日日本精刻各書,紙墨似之〕。曬時若怕人偷照,猩色關防押角新〔自注:榮所得宋本《劉後村集》,每冊有明人鈐記,文曰“隆慶壬申夏提學副使邵曬理書書籍官防〕。[曬書第二]
我今一盞瞢騰酒,不祭長恩祭賈胡。但使腰纏十萬貫,寒風酷日省工夫。[祭書第三]
讎校堪資劄記材,輕芟妄改古今哀。年來議下顧千里,準擬惟輕闢草萊。[勘書第四]
讀這詩,看這作者自注,兩位嗜書癮君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兩位好朋友,也就很自然地會在書信往還中隨意談論經史典籍。
《王文敏公手札》封底
在《王懿榮集》裏,輯錄有20通寫給王守訓的信札。從中可以看出,談論古代典籍一直是他們二人交往中的重要內容——儘管通常衹是隨筆一帶,但恰恰顯示出這正是書生的日常;還可以看出,他們二人幾乎是可以無話不談的密友。當然,這本冊葉裏的信札都沒有收入呂偉達主編的那部《王懿榮集》(若有機會補入書中,可以給這個集子增加很多內容)。冊葉封面上題寫的“庚辰四月得”,時間是在1940年。其後,不知何時,這本《王文敏公手札》入藏民國時期的北京大學博物館,在冊葉底面上鈐蓋了“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博物館”的印章,不過現在是保存在北京大學歷史的系資料室裏。
最後交待一下:王守訓不僅是王懿榮的山東同鄉,還是同族,王懿榮子崇煥(字漢章)撰《王文敏公年譜》(附見呂偉達主編《王懿榮集》),稱二人爲兄弟行,“至相契洽,有逾手足”。明白他們兩人這一層的關係,就會更容易理解這冊《王文敏公手札》的價值。
2022年11月2日午間記
2022年11月10日改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