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畊宏健身操火爆全网!医生建议:不要盲目!

“今天,你跟着刘畊宏一起健身了吗?”

动作简单易学,音乐也很“魔性”!网友们纷纷学起来。

刘畊宏跳健身操视频全网刷屏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居家锻炼成为人们新的健身选择#刘畊宏健身#等相关话题接连数日冲上热搜刘畊宏一系列简单易学的动作一听就上头的伴奏音乐和溢出屏幕的活力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

踢毽子好处多

“毽子操”是刘畊宏自创的一套健身操。一个踢毽子动作,踏着歌曲《本草纲目》的拍子高强度重复,一会儿就挥汗如雨。

毽球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高身体协调性

踢毽子需要一只脚为支撑点,能够有效锻炼人体的平衡能力。

2

强化下肢力量

踢毽子需要下肢不断进行各种动作,保证毽子不落到地上,能够有效强化下肢肌肉力量,并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同时能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3

预防颈椎病

对于经常伏案工作的人,踢毽子也是非常有益的运动,既能避免长期伏案带来的椎关节僵化,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又能预防颈椎病。

4

缓解心理压力

进行毽球运动需要参与者精神高度集中,才能短时间内精准地接住毽子,能有助提升注意力,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缓解心理压力也十分有益。

不过

健身减肥这种事不能操之过急

尤其是对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

↓↓

>>>

健身虽好,可不要“贪练”哦

因为在运动过程中

如果动作做不对、强度跟不上

发力点不对

都可能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还可能会受伤

最近,疯狂健身的杭州女孩就成了第一波“受伤者”。

一天晚上,跟随直播间正跳得欢脱的汪汪一不小心扭了一下,随即狠狠地摔到了客厅地板上,五分钟后便脚肿得像个馒头。

所以注意了

运动都有风险,跳健身操也不例外

这种火遍全网的“毽子操”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

或者身体有特殊损伤的人

就不太适合这种全身性的燃脂操

>>>了解运动注意事项,科学健身◉ 运动强度

常用的运动强度指标为心率,运动时一般要达到60%-85%最大心率,健康中青年人最大心率可参考:220 - 年龄,病人或老年人可采用:170 - 年龄。

◉ 运动时间

由运动强度和运动者的一般状况决定,通常70%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高于此强度,持续时间可为10-15分钟;低于此强度,则为45-60分钟。

◉ 运动频率

它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高强度或持续时间长,频率就可降低。通常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至少3-4次,(坚持12周或以上)可以有较好的效果。

◉ 运动形式

强调大肌群参与的具有节律性反复重复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等。从疗效而言,下肢运动比上肢运动更有效,上下肢均参与的运动或交替进行的运动比单纯上肢或下肢的运动更有效。

◉ 运动程序

1.先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包括缓慢步行、肌肉伸展、关节活动等。

2.然后进行规定的运动强度锻炼。

3.结束时,再进行5-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包括调整呼吸、慢速运动、肌肉伸展、关节活动等。

◉ 坚持时间

当通过一定时期的运动,体力增加不明显后,以低中等强度的运动长期坚持,并选择喜好的运动形式,将其作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以保持疗效。

当运动中出现下述情况时应停止运动:

①胸部、咽喉部、肩背部疼痛或压缩感;

②心悸、脉律不整或突然减慢;

③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气短、大汗、头昏、眩晕。

下述情况则说明强度过大,需降低运动:

①强度运动后恶心、呕吐;

②疲劳恢复缓慢、失眠;

③心率过快、恢复慢;

④呼吸快,持续10分钟以上;

⑤肌肉、关节酸痛持续至次日。

另外,运动也要适度

平时不练,突然猛练,乳酸堆积

接下来几天

就会收获行走不便的“丧尸腿”

正确科学的健身

应根据不同的健身目的

选择不同的健身运动

具体如下 ↓↓↓

>>>我们要健身,也要会健身01

增强体质、强壮身体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长期坚持的健身运动,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和中国传统健身运动等。

02

提高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有氧运动、球类运动等全身肌肉参与的健身运动。

03

减重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长时间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04

调节心理状态为主要目的:

应选择各种娱乐性球类运动、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

最后提醒小伙伴们

动起来是对的 

但是宝子们

可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哦

运动量怎么控制?

我们该如何把控自己的运动强度呢?“一般来说,运动时的最大心率要求是用180减去自己的年龄。如果一个50岁的中年人做运动健身,180-50=130,那他运动时的最快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30。”按照这样一个数值的对照标准来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如果受伤了如何应急处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人民网科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央广网、国家应急广播等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地址
电话